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共建与交流、综合翻

日期:2025-10-16 13:02 浏览:

2025年10月14日,第二届中国世界研究大会第五分论坛“青年与中国全球研究的未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分别在A、B两个分会场举办,围绕学术渠道共建共享、数字智能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南方国家文化外交与艺术交流三大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场A:期刊联盟共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在A会议上,一项重要倡议正式启动:世界中国研究期刊联盟。该协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杂志发起。旨在调动世界各地中国研究期刊的力量,整合学术资源,促进共建交流,促进中国学繁荣和文明交流互鉴。这一合作努力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响应。庆祝成立30周年的《汉学国际》名誉主编张西平教授表示,汉学国际协会旨在成为连接世界各地汉学家的“学术渠道”,推动全球中国学加速发展。新刊《中国研究》主编沉贵龙教授强调,该联盟的成立是对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仍由西方主导的重要回应,也是中国学术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一步。 B会场:以青年之声引领中国研究未来 B会场,来自1个国家的22名外国专家五大洲3个国家、国内11所高校等机构的13位专家齐聚一堂,面对面探讨青少年和世界中国学的新未来、新方向。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徐宝峰在开幕式上特别强调,在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人数日益增多的同时,随着“中国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追求学术、立志成为汉学家的年轻人才却“有增有减”。面对这个“碎片化、相对仓促的时代”,本次论坛的庆典具有明确的历史意义,其目的是鼓励更多的青年人才沉浸在中国和世界文化中,为学校贡献力量,弥补中国青年人才的短板。这些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魏辉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世界汉学和中国学是“活的知识”,不是坚实的历史痕迹,而是随着时间流动的思想源泉。他强调新时代需要“新国学”。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世界汉学汉学”为特色的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正在通过“世界汉学中心”、“华人学者理事会”等平台,打造全球汉学学术共同体,促进文明互鉴。 在主论坛上,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化研究》主编韩景泰提出“理解中国的诗意和青春气息”,强调从审美和情感层面理解中国。关西大学名誉教授 Keiic内田先生从以“海外华人资料”为基础的“多方位研究”出发,阐明了“海外华人资料”在中国研究中的价值。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翻译中心主任、教授、蒙中友好协会副会长奇米采耶分析了“四大全球倡议”的内在逻辑,指出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例证。美国威廉玛丽学院现代语言文学系教授魏美玲以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与亚非拉的舞蹈交流为例,提出“舞蹈交流”作为第三世界团结的实践形式。 在青年学者厅和圆桌会议上,众多青年学者围绕“全球人才发展与学科建设”两大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数字智能时代的发展”和“南方国家的文化外交和艺术交流”。 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副教授张忠思表示,年轻的西方人通过抖音等新媒体接触中国,但这种体验往往只是肤浅的。他指出,美国学生的务实倾向和人工智能翻译工具的普及导致学习汉语的兴趣下降,阻碍了对中国文化智慧和思想体系的深入理解。 真正的国学研究要深入文明的核心,以“更好地反思过去,学习新的东西”。有必要将其包括在内。意大利米兰大学博士生、自由译者乔影解释道,“中国性”是年轻人不断建构的一个动态过程,她以《黑神话:悟空》为例。一个例子。他指出,65%的游戏玩家年龄在30岁以下,并指出他们不仅消费内容,还通过衍生作品、影评、数据分析等参与文化记忆的再现。我认为,游戏之所以能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正是因为它们植根于《西游记》等经典中积累的“文化资本”,并在此基础上经历了现代变革。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吉亚表示:“如果我们要讨论创新,就必须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开始。” 除了学术交流之外,不少年轻学者强调,非正式的个人故事展现了一个真正多元而温暖的中国。种种事例表明,民俗、艺术和个人交流往往是国家间文化认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 全球中国研究的未来有两个方向文明之间的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知识生产。它不在于符号的表面传播,而在于文化的彻底翻译和引入。它不仅讲述了史诗般的故事,还讲述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联系。只有跨越屏幕和国界,从语言和传统中创新,聚焦和真实的人,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由无数声音组成的中国。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